品牌年輕化這個問題很多人討論。
濟南品牌設計公司海右認為品牌年輕化≠年輕人化,因為如果這是正確的,邏輯是"你的目標顧客喜歡跟他們相似的產品"。假如這是正確的,就很難解釋這么多年輕人喜歡買勞力士,老年人喜歡蘋果華為,中年人一樣喝百事可樂。
事實上,
對于有社交屬性的消費品,顧客更喜歡與他們的理想人格相近的品牌,比如手機,包包,衣服。
對于純消費品的產品,顧客更喜歡與他們自己相近的品牌,比如洗護用品,家具。而最近我觀察到的一個趨勢,就是某些本來是純消費品的品類,比如美妝護膚的SK-II, LANCOME, LA MER也開始向顧客的理想人格轉變(比如SK-II用竇靖童作為代言人強調個性與自由)。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品類的話題成為了談資,消費者更多地在社交生活進行討論,也就有了社交的屬性。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連格力,美的這種家電品牌也需要年輕化,因為智能家電現在也是很多消費者之間的熱議話題之一。
海右認為品牌年輕化的原因是:以前做品牌,目的是為了方便區分和識別;現在做品牌,是為了被消費者"一見鐘情"。我認為這是一個消費者的行為和思想改變的相互作用:行為變化"消費路徑縮短重構"和思想變化"審美自信的增強"。
過去的消費者依賴心智記憶購物,所以品牌要不就直接做到品類第一,不然就差異化自己,做到讓消費者記住。相反,現在的消費者,最大的特點是整個消費鏈路都是實時的,甚至可以跳過前兩個步驟,直接評估和購買,所以一個品牌成功的關鍵就變成了:
在任意一個觸點的短暫接觸讓消費者馬上心動。
所以根據上面說的,不是所有品牌都需要做年輕化。
那些漸漸具備了社交屬性的消費品牌,還有按照本來通過純粹的買流量,擴渠道已經不能發展的品牌需要通過年輕化獲得新的增長。就如同我在上面說的,以前的品牌核心是讓人記住,現在品牌的核心是讓消費者心動。別看這個思維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繞不過來。因為要讓人記住并不難,很多時候只需要不斷增加曝光,和消費者接觸的次數多了,又或者用非常簡單重復的信息來洗腦,就能被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