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構成法。
一、空間構成是什么?
濟南設計認為空間,是人們或某一主體存在的一個三維概念,通常來說,它與人發生聯系則變成“環境”,這個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人會不知不覺的影響或作用于該空間和環境。
同理,自然、生態或一個東西也可以是主體,
現在的宏觀建筑,慢慢的在從人類中心主義向自然生態主義過渡和發展。那么建筑就是人們可以控制的對空間限定的組織形式。
空間構成,可以幫助同學們限定項目方案的空間范圍和空間造型,也是影響設計方案合理生成的決定性因素。
二、基礎空間構成方法
1. 網格構成法
網格構成法是建筑作品集中最常見也最簡單好用的空間構成方法。從平面圖的角度進行分析,同學們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基本的規范網格,讓網格向豎直方向延伸形成縱向空間,進而形成空間網格單元。其中,參考點、參考線之間的聯系性非常密切和理性,秩序感也很強,包括承重結構軸線、交通軸線、模數放量軸線等。
2. 軸線控制法
軸線控制經常使用在古典建筑和具有儀式感的項目當中,是不可見的虛存線,但有支配全局的作用。其需要按一定規則和視覺要求將空間要素沿著對稱于軸線布置,非常有條理,通常伴有一定的宗教或皇權含義;或者在建筑的功能性或引導性是該項目最核心的空間組織原則時,軸線在此引導人沿固定的方向運動。
軸線控制的運動方向是非規律的組織方式,
其不像傳統建筑那樣一板一眼,會有靈活隨機的組織特點,且都是圍繞軸線分布的,也是軸線控制法的一種變化。
3. 空間復合法
空間復合法的特點是在平面上添加、劃分、圍合出水平方向新空間的同時,繼續在豎直方向上將不同的原有形態變化,使水平和豎直上的空間相互滲透、相互變換,進而形成新的空間形態。
這種形態是相互流通不蔽塞的,產生擴大的復合空間和有趣的空間效果。
空間復合法多用于改建項目中,最著名的便是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新的螺旋形建筑和舊的方塊建筑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讓人們看不出新舊的差別,同時覺得非常符合人們的觀展感受。
4. 母題重復法
這是初學建筑常用的空間組織方法。同學們可以按群化構成中的類似原則,用一兩種基本形態作為母題,用各種復制手法將母題重復,期間可以做有趣的變化,可使空間語言統一,富于節奏感和整體感。
5. 空間變換法
空間變換法通常能夠幫助同學們做出一鳴驚人的效果,最著名的案例是約翰·伍重的悉尼歌劇院。在選擇這種方法時,
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理的典型空間模式作基礎,在大小、形狀、組織方式等方面將其用構成手法進行改造,形成新的且極具特色的空間形態。
6. 模數控制法
在新的建筑技術不斷革新的現代,單純的模數控制其實已可以替換為參數化控制。模數是一種標準單位尺寸,本因技術要求而產生,它使建筑從整體到構件的尺寸成標準單位的倍數。參數化在此基礎上嘗試倍數和函數的迭代,把建筑設計的全要素都變成某個函數的變量,通過改變函數和算法,獲得不同的結果,
這樣有助于構成豐富變化的組合,并保證建筑空間在變化中統一。
7. 空間特異法
為了突出某一空間的特殊功能或含義,在形態、尺寸、比例和造型方式上與其他建筑部分形成和諧但突出的空間效果,是空間特異法的主要表達方式。重要空間一般位于影響全局的位置,例如線式序列或軸線組合的端點,對稱組合的中部,集中式或輻射式組合的焦點,偏高、高于、突出于整體空間之外等。馬里奧博塔的一系列建筑形態也基本遵循這一原則
8. 空間切分法
空間切分法的關鍵在于把構成空間的基本形態分解為單一和簡單的形態,按從時間空間的關系組合,通過空間的穿透可同時感知其他部分的存在;或者把一般概念中的完整空間切割,分解為不同層次,分離后重新組合,使之相互襯托,彼此呼應。丹尼爾·里伯斯金的猶太人紀念館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空間塑造手法,不僅在建筑體量上,還在歷史文化和參觀者的感受上也做到了很好的空間帶入感。
9. 空間隱喻法
空間隱喻法主要需要同學們從歷史、文化或人們熟悉的某種事物中,
擇取其某些形態、片段等,將其抽象和轉化,使之融匯于新建筑的形式中,藉以表達一種文化上的隱喻,使人產生視覺——心理上的聯想。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掌握不好空間隱喻的方法,很容易弄巧成拙,因此同學們要慎重使用。這種方法的優秀代表作是蘋果加州總部新址,形似UFO的大型建筑體量不僅借用了蘋果手機的home鍵的形態,也隱喻了蘋果公司互聯共生的內在文化。
10. 空間象征法
和空間隱喻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它更多是一種在視覺符號和某種意義之間建立起來的聯想關系,以增強建筑對人情緒上的感染力。如卡拉特拉瓦一直以來特別擅長的飛鳥一般的造型,結合其建筑的實際功能,很容易給人帶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以上,建筑與空間的思考深度和塑造方法,遠不止這幾種方法就能夠概括全面的,
一切還基于同學們對個人對項目的挖掘以及對各理論學派認知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在閱讀和實踐的過程中,總結自己對于建筑空間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