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的營銷線上化遠遠沒有結束,還在進一步的演化。我認為線上化接下來肉眼可見的有兩大趨勢:
第一,電商繼續滲透:下沉、老齡化、幼齡化全人群行為遷移。
電商的持續滲透和增長,就是一個強力的杠桿。電商是一個直接能觸達消費者的渠道,如果能載著電商之風果斷做線上化轉型的公司,就能撬動這個杠桿。當然這個對過去依賴于許多線下渠道的大公司而言,也是非常難實現的組織調整。
第二,電商會從貨架線上化變成全消費體驗的線上化。
今年有兩個詞非常火,第一個是直播,第二個是私域。
為什么直播和私域火了?我認為是電商已經從貨架化,到內容化,再現在進入了體驗化、服務化和人性化的下一階段。
從本質來看,它們把原本屬于線下店內的體驗、BA銷售服務及很多人性化的溝通環節都轉移到了線上。這樣一來,線上的淘寶不再只是一個買賣東西的貨架,而是一個真實的購物體驗。
所以,線上化的紅利并沒有停止,反而還在繼續延伸。如果品牌能把購物的線下體驗感在線上繼續用私域和直播這些高速又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延伸,那么這波趨勢紅利就才剛剛開始。
什么是內容形態紅利?
舉個例子,為什么“雙微”能在過去一段時間成為紅利?因為當時剛進入互聯網自媒體的圖文時代。
但就在短短兩年內,圖文已經變成短、中、長視頻,長視頻又變成了直播形態。但在每一種形態下,適合的品類和博主遠遠沒有到達他們應有的峰值,很多博主至今還處在從文字轉視頻和從視頻轉直播的階段。
凡是有形態變化的時期,必定有紅利存在。
比如,短視頻形態出現時,美妝受益了。對美妝產品來說,能讓消費者清晰看到上妝前后的變化最為重要。在圖文時代,美妝產品通過公眾號的科普文會更容易種草消費者,但在短視頻時代,圖文的表現力就遠不及視頻了。凡是有明顯狀態變化的,比如某些彩妝品牌涂上臉可以快速呈現效果時,都可以借用短視頻這波紅利快速獲量。
第二,內容博主紅利。雖然目前很多品牌都在積極切入短視頻、直播領域,然而很多品牌都沒有找到真正適合自己平臺的內容形態,更沒有找到適合這個內容形態的博主。 在內容形態轉變期間,如果品牌能夠找到那些剛好也在轉型期的博主,并提前在他那里卡位,就能收割一波紅利。
第三,內容審美紅利。 這是內容紅利里最大的紅利。人們目前對于內容的消費,遠遠沒有滿足他們對內容的渴望。人們喜歡買美妝、買泡泡瑪特、買玩具,但本質上,人們消費的是它們的內容。
海外有一個飲料品牌名叫Recess。除了重點打CBD成分以外,顏值也做了一定的變化,在海外很受人歡迎。那如果中國的消費品牌,在外表上變成了漸變色或者符合新時代內容審美的顏色,是不是也能獲得更多的社交紅利呢?
“新女性”有怎樣的心態和價值觀?其實這類女性有很多想發泄、吐槽或吐露的心聲,如果品牌能掌握這波新人群的心聲,就能快速掌握這波新消費的趨勢。
新人群需要有一個符號。在這個社群化、圈層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想找到屬于自己的組織。比如蘿莉圈、漢服圈、飯圈,相應的,每個品牌也都應該有自己的品牌符號或者宗教符號。
同質化的產品太嚴重了,所以我們終于意識到了需要品牌。
完美日記在這一點上就很聰明,它巧妙地給100元以下的化妝品打下了完美日記的心智與品牌符號。消費者是很容易為低價產品買帳的,如果產品還能和抖音、小紅書、快手這樣的平臺做好適配,那么就等同于在品牌化的背后又做到符號化,錦上添花。
四大杠桿給不同品類帶來的增長速度和加速力是不同的。
諸如美妝品類,就是吃到了線上化、內容、新人群和品牌化這四個杠桿的所有紅利。護膚品類的線上化雖然沒有彩妝那么大的撬動力,但它的撬動力也不容小覷。
像食品/飲料品類,主要還是以線下驅動為主,線上化的紅利相對較小。然而過去的食品飲料都是品牌化,元氣森林之所以能打破圈層,就是切入了新人群的新需求——想喝好喝的飲料但又不想變胖。
“四大杠桿”對不同品牌的加速力不同。有些品類能夠快速飆車到10億,有些品類的增速就相對較慢。因此去年所有創業者首先切入的品類幾乎都是美妝,彩妝就這樣進入第一波紅海。
總結一下,對比傳統流量時代消費品的線下驅動,大滲透,大渠道,硬廣,大PVC,以貨品而不是以人為驅動的特征,今天驅動消費品增長的核心杠桿變成了線上、電商、線上化體驗、人群和品牌。
這代表著我們正在進入一個以內容為驅動,以人為本,以人群運營為本的新品牌時代,這是我們正在進入的新營銷背后的框架理論驅動力,也是新消費品牌正在遵守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