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老化」成了不少企業主心里明白卻又不愿意面對的一個話題。
其實,品牌老化了,起碼是有品牌的對不?很多企業連品牌知名度都沒做起來呢。
隨著消費者的成長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不斷演變,品牌的老化也是正常趨勢。
一般來說,品牌的發展的路徑是:起步-高速發展-穩定發展-逐漸走下坡路。
到了下圖示意的關鍵節點,就會有很多選擇。是任由發展,逐漸走向Dying死亡的下坡路;還是開拓“第二曲線” 重新開始?
但,選擇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
猶豫的關鍵在“沉沒成本”上。要重新開始一個新的品牌,之前的積累的品牌資產怎么辦,現在的客戶會不會流失?現在雖然增長慢,但是還有收入,如果變了,萬一......
于是,很多企業想著稍微變一下就好,既然年輕人是消費主力,那么換個更潮的logo、新穎的包裝、年輕的愛豆代言人并在抖音快手做直播......
但效果呢?一定不太好。大家想想,品牌煥新的成功故事,說來說去也就是中國李寧、百雀羚這些,十個手指頭都數的過來。
這里面有幾個問題:
第一,品牌老化是企業創新能力弱、商業模式落后、經營管理落伍的表征。如果想品牌長青,要先從戰略上著手,方向錯了,越努力,跑得再快也離終點越來越遠。
第二,雖說年輕人是有活力的,抓住年輕消費群體,品牌自然有了新能量。但是,現在年輕人真的跟以前不一樣,想抓還不一定抓得住。
他們天然反權威,不喜歡被貼標簽,有獨立的觀點。用傳統思維模式、過去的產品形態做年輕人的生意,還不一定行得通。
第三,雖說年輕人是消費主體,但是付費能力并不一定強,企業跟風追年輕人也許會失去更大的市場。
雖說社會活躍的主力是年輕人,但是消費群體是多樣的。在很多行業,現在的消費中堅依然是中年甚至銀發一族。
所以,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抓住目標客戶的需求,不斷創新與進步也許才是唯一出路。(當然,老干媽、茅臺這些品牌又老又牛的,我們學不來)今天我們簡單談談如何品牌煥發活力。這個話題很大,跟企業經營的方方面面都相關,每個公司情況也不一樣。僅僅提出幾個方向,開拓思路。
品牌老化從客戶角度來看就是現有客戶成長了想走,怎樣留住?新客戶還沒有,怎么吸引過來?
一個方法可能是嘗試通過會員制,增加客戶與品牌的粘性。忠實會員會隨著時間的沉淀更加有價值。
當然,這不是讓客戶買個終身白金卡就能留得住的,靠得是優質的產品以及有溫度的服務。來自瑞典的宜家家居就是個例子,各種年齡的用戶都是宜家的忠實使用者。
2、拉新,吸引新人
“可口可樂的不僅僅對現有用戶作為唯一的對話對象,而是專注于用戶群的更新。通過深入的與新生代對話,增加話題性傳播內容,更有趣的活動,還有更酷的設計......讓品牌持續保持著活力。”
在企業品牌規劃中,我也會常常建議有資金有實力的公司嘗試多品牌策略。
將產品品牌與公司品牌分開,新的品牌嘗試新的產品、面對新的市場、用新的運營模式。
說到多品牌,不得不服的是寶潔公司。旗下光洗頭水就有海飛絲、潘婷、沙宣等...針對不同細分人群的各種需求有不同的產品應對。
雖說這幾年被很多小而美的品牌搶了不少生意,海飛絲、潘婷也越來越下沉了,但是SKII、歐樂B等品牌一直蠻有活力的。
多品牌的好處是分散了風險,即便是嘗試不成功,對公司品牌沒有太大的影響,大不了再來過。
還有,如果原有品牌之前很強,曾經是不少人的記憶,那么創立新品牌說不定還可以喚醒沉睡客戶,值得嘗試。
比如我們一代人的記憶必勝客、哈根達斯正在日漸老去。我認為正是嘗試多品牌的時候,等這代人都老去了,再有新的品牌已經沒有了之前的積累。
小米的紅米品牌就是多品牌精準定位帶來品牌觸底反彈。還有九毛九餐飲孵化出來的太二酸菜魚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如果原有品牌已經到了衰退曲線的末端,那么就更加應該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搏一搏。比如步步高智能手機后來的vivo品牌的成功就是榜樣。
多品牌戰略的壞處是風險很大,相當于重新開了個公司,萬一還不成功呢?另外,新的團隊帶來的運營難度增加,成本高,和原有團隊的融合都不得不考慮.這些都是很多企業一直不敢嘗試的主要原因。
如果不適合使用多品牌策略,可以嘗試尋找新的市場,開發新客戶。
業務拓展不但能給創新爭取時間,也能為品牌帶來活力甚至增值。
我所在的城市廣州有一家非常老字號的酒樓-陶陶居(也就100多年歷史)。2015年之前,快要倒了,現在成了廣州排隊最火爆的餐廳(無論什么時候去,平均等位也就100個號左右吧)
就算百年“老”品牌只要不斷求變,開拓新的消費群體,都可以在新的市場中煥發生機,更別說其他相對年輕的品牌了。
還有一些成熟品牌通過下沉市場或者開拓海外市場,獲取新的機會,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一個產品(現在大家叫爆品)確實能給品牌帶來新生。當然死磕產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專注與堅持缺一不可。
蘋果的產品從來沒有說目標客戶是年輕人,但是“酷”、“超出想象”、“科技感”等內涵一直吸引著全球各地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品牌也始終有著澎湃活力。
如果產品本身很好,但是是因為品牌形象有點過時、包裝有點陳舊,可以通過煥新賦予新的內涵。
不過品牌形象升級之前,必須戰略先行,制定產品規劃并與消費者、合作伙伴、員工溝通,這樣的品牌升級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現在還不積極擁抱社交媒體、把客戶體驗做到極致的公司必然會失去機會。
最后,但是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品牌要變得有活力,組織也必須做調整。
品牌的創新,離不開深入地洞悉目標客戶,不斷打磨產品,擁抱營銷方式的變化,用新的組織去應對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