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就是戰略,
戰略就是定位。那么定位在哪里呢?我認為戰略存在于有效戰術中。
這的確是一種革命,人們普遍認為戰略存在于企業內部,在企業家們于實戰中微觀體感反射到的頭腦中,是自上而下的。
品牌戰略實驗室認為,戰略不只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是從市場一線中涌現出來的。這個哲學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認同和驗證: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接觸到自下而上的信息,及時發現有效戰術。
品牌戰略實驗室提倡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演化思維,世界并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演化出來的。企業家不可能永遠都能設計好企業的戰略,最應該做的是順應演化的趨勢不被淘汰。
戰略推動戰術
戰術決定戰略,
戰略推動戰術。
很多茶企認為小罐茶就是罐子,也是不懂得營銷的價值。
我們在咨詢中常遇到這種情況:很多最終結論企業家都想到過,但是并沒有太當回事。這首先說明,定位是企業家的直覺,但是直覺如果沒有被看見、被重視、被推動,就只是偶發的靈感。并不能成為企業的戰略。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有效戰術都可以升級為戰略,只有那些符合認知、具備競爭性、企業能夠支撐的有效戰術才可以。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總之,貝因美錯過了有效戰術:更適合中國寶寶。
這個戰術在貝因美那里只是在罐體上頭,用書面語言寫著:國際品質、中國配方,并且只是眾多廣告語中的一個。在飛鶴那里,則是唯一的廣告語。
聚焦、聚焦、聚焦
聚焦,也是
品牌戰略的方法論。但是我們認為戰略推動戰術的核心,就是聚焦。
聚焦并不是企業家的本能,因而難以做到。因為聚焦意味著舍棄,不斷拓展邊界才是企業家的本能。
但是企業和品牌是有能力邊界的,就像定位自身也有邊界。一個沒有邊界的理論是妖術或信仰,一個沒有邊界的企業也必然會出問題。
企業的邊界是競爭環境、心智規律和企業能力互動的結果。
多元化意味著管理難度的增加,也就是管理層心智資源的消耗。聚焦,是對外部認知的管理,也是對企業內部認知的管理。
聚焦的意義,從企業內部看,是鍛煉隊伍、減低管理難度、精進產品質量,從外部競爭看,是為企業守住了一個可進可退的根據地。
關于聚焦,我們說得太多。但是說得再多也效果不大,因為聚焦是反人性的。成功的企業家是這樣一種存在:他要比絕大多數人意志堅定、欲望強烈、精力旺盛,他又要克制住自己無限擴張的沖動。
這是一個非常矛盾、非常困難、極其反人性的事實。
我們品牌戰略的從業者就要從人性角度進行互動,在合適的時機對正確的品牌資源進行重新的盤點與排列組合,幫助企業家破除業障,開明目。在本就反人性的事情中,再進行意識灌輸與壓制,那就是雙倍反人性,所以有些人就干死在這個位置上,還搞不清楚原因。